水电之家讯:世界发达国家都有污染场地修复的实践经验,其中超级基金场地中采用污染源控制修复技术的工程完成情况见图 1。
从美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与异位修复相比,原位修复更为经济,不需要建设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设施和对污染物进行远程运输,就可以使污染物降解和减毒,操作维护起来比较简单。原位修复技术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对深层土壤进行修复,对土壤的破坏小,适合规模较大的土壤修复。但原位修复受场地本身特性的影响较大,低渗透性和地质结构复杂的土壤实施原位修复的难度较大。此外,原位修复时间较长,修复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相比而言,异位修复技术则在挖掘和设备使用维护等方面费用较高,但修复的周期短,修复效率高,且修复效果好。从1982至2002 年,超级基金场地修复行动的修复决策记录中涉及污染源控制技术的共有1781条,其中42%为原位修复技术,58%为异位修复技术。同时,已完成的污染源控制工程中有341项(73.5%)采用的是异位修复技术,123项(26.5%)采用的原位修复技术,也即大多数已完成的修复工程采用的技术为异位污染源控制技术。在异位污染源控制处理工程中,几乎所有采用焚烧技术的修复工程都能如期完成,将近70%采用固化/稳定化(S/S)技术和热脱附技术的修复工程已经完成。在原位污染源控制处理工程中,采用 S/S技术的修复工程将近 70%已经完成,而采用SVE技术的修复工程只完成了其中的三分之一,这进一步证实了异位修复的成功率要高于原位修复。这主要是因为原位修复技术所处的环境受人为控制的程度相对较小,修复过程难以掌握。然而,虽然异位修复的工程数量较多,但从已修复污染介质的总体积上来说,原位修复的介质绝对量更大,同时由于原位修复的成本低廉,对于不急于再开发的场地,原位修复仍有较强的竞争力,原位技术正越来越多被采用。
同时人们认识到,在一些场地,采用非处理手段,如封装技术和制度控制不失为一种有效而低廉的控制手段。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封装技术和制度控制在修复技术中的比例开始逐步提高,见图2。